在中国,人与黄河的关系从不疏远。不论是古代文人骚客凭栏远眺黄河留下的或喜或悲,还是如今所说的“黄河文明”“黄河文化”,都为中国人所熟悉。在时空的维度上,奔腾不息的黄河已经凝固成中华文化中一个固定的符号。作为母亲河,中国人对黄河也有深厚的情感,它是世世代代华夏子孙心中的一股暖流。《黄河画传》这本书追踪溯源,从黄河起源写到如今的黄河新时代,紧扣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文化工程,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为指引,全景阐述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配以大量精美图片,呈现出一个纵贯千年、立体多维的黄河全貌,讲好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故事。从中触碰到鲜活的、充满肌理感的黄河古道风土人情,同时也能目睹在新旧更替下,黄河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
习一直心系黄河,近年来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九省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及弘扬黄河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河流一样,它不仅是一条河流,也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象征和标志。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一直与黄河文化紧密相连。黄河及其支流滋养了多元而辉煌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首都和文明中心一直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据统计,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1912年清朝灭亡,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多个朝代都在黄河流域建立了首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中心长期以来一直位于黄河流域。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文明的根本原因是黄河独特的自然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首都都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那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可耕地较多。这一地区有独特的自然和气候优势,也有人口众多和文化繁荣等人文优势。
《黄河画传》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验证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夯实的资料作为支撑呈现主体,通过“平民化”的讲述,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快速沉浸到书中,感受黄河文化的千年底蕴。作为一个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黄河画传》是一本以弘扬黄河文化为基本任务的文化纪录书,所承负的使命之一,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话语讲述黄河的起源以及黄河文化所带动的人类文明,并由此揭示其内在价值。
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对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科学定位。
《黄河画传》以“有图有真相”的方式诠释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因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并留下了宏伟的物质符号。这些物质文明在《黄河画传》中都以图片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出来,用最直观的方式说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画传》中用大量历史事实上,黄河曾经哺育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曾经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先民,虽然今天全国各地的汉族人并非都来自黄河流域,但在一些南方和边疆地区,大多数人都是在该地区出生和长大的,大多数汉族家庭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家庭都认为中原地区是他们的根。显然,他们不仅认同自己的部落之根,也认同自己的文化之根,而这些文化之根就在黄河岸边,在黄河流域。
为了向读者更有力地诠释黄河文化,作者用了大量精力在收集图片上,这些精美绝伦的图片搭配上巧妙生动的文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黄河文化在人与河的互动中产生,在丰富的社会习俗中成长,孕育了团结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源泉和团结进步的精神文化支柱,成为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和民族文化信仰的重要载体。
《黄河画传》以图文并茂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感性认识揭示了中华文明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基因和密码
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多元的,通过长期的交流和互动,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夏、商、周三个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国早期文明的核心和基础,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文明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早期的主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礼仪、伦理、价值观、意识形态、思想流派、文学艺术以及崇拜和信仰,都是在黄河流域,即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然后才传播到其他地区。
《黄河画传》以图文并茂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感性认识揭示了中华文明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基因和密码。以黄河文化为主体,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文化遗产的性质和黄河沿岸文化线的发展。在政治上,由于黄河沿岸的古都作为政治中心,中华民族逐渐从松散的政治统治走向一体化;在经济上,黄河流域的人民是全国最早发展耕作农业的部门,他们改进农具、推广农法、建设水利工程、治理黄河,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地区,黄河上游地区慢慢的变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地区。
以黄河文化价值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我们民族国家融合和团结的灵魂。中国传统政治和伦理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思想,它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的一个思想流派。多年来,儒家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生活的每个方面。从清朝、汉朝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一个民族融合的大节点,使黄河文化在地理上得到大扩张。此时,黄河文化已经超越了黄河流域,延伸到两汉的边界,其文化影响向西延伸到日本和南海。从隋唐到元朝末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民族融合,逐步扩大了黄河文化的影响。到了清朝,黄河文化已经与周围所有其他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百折不挠、利万物而不争等价值观念构成了黄河文化的本质内涵。《黄河画传》这本著作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黄河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