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文章,文辞考究,质朴中透露着空灵淡雅,具有诗性之美,并因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及受众需求等原因,广泛流行。但流行之外,也并非无可指摘。首先其作品质量并非始终如一,其次,他的作品只能满足一时之需,一旦精神追求上升到哲学层面,被称为鸡汤也不为过。
传言飞了不到一天,便尘埃落定:台湾作家林清玄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5岁。今天他的家人也对外发了公开信,言及林氏于22日凌晨辞世,并引用了林清玄作品告慰世人,“生跟死没什么两样,在我看起来就是这样子,就好像移民或者搬到别的城市去居住,总有相逢之日。”
而他的微博22日上午九点半仍有推送,“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别失去想飞的心,别忘记飞翔的姿势。”今日回头再看,看来两岸沟通确实有不便之处,不由得感叹有些一语成谶的意思。
林清玄从二十岁开始写作,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在海峡两岸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因其作品畅销,与余秋雨、张中行等作家一起被誉为“散文八大家”。他的作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大陆流行,二十多年以来,与其他台湾作家一起滋养着两岸亿万读者,有人说在他们的作品里读到了人生真谛,有人批评他们贩卖的不过是致幻作用的鸡汤而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笔者高中时候正好赶上余秋雨、张晓风、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大行其道,校园里流行的都是八块钱一本的“炮仗书”——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因为这种盗版书封皮用的纸跟过年放的二踢脚材质一样,每页密密麻麻的小字、稍微沾点湿气就掉色的劣质油墨、翻多了就容易散架的潦草装订,丝毫不影响一群高中生在上课间隙偷偷摸摸的阅读和讨论,并且现趸现卖用到作文上。
后来,随年纪和阅历增长,阅读范围深广了以后,感觉这批人所代表的的文化气质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他们的文字能够穿透生活的迷雾,但是却难以带领人走出迷雾。而今,作家本人已驾鹤仙去,对于其文字与人生也到了一个盖棺论定的时候,我们不妨试着讨论一下他的作品因何在大陆流行,探究下这背后的文化密码。
作家好不好,首要的是得用作品说话。林清玄的文章文辞考究,在文字的质朴中透露着一种空灵淡雅的气息,具有诗性之美。此外,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大量的禅宗思想,抱持着对快节奏高强度都市生活弊端的反思和批判,引导读者去探寻理想生活甚至于回归田园生活,为那些在万丈红尘中匆匆奔波的都市一族提供荡涤心灵的清洁剂。许多名言警句,整篇文章读来有韵味,单独拿出来咂摸也值得品味,文字的美感,奠定了文本流行的基础。他个人颜值虽然一般,但是幽默文雅的谈吐和极具亲和力的大众形象,也助推着作品的流行。
好作品的流行离不开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受众心理的需求。散文在中国是最有历史传统的文体,堪称中国文学乃至于中国文化的精髓。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明清文坛……都给后世留下了一篇篇漂亮的散文。古往今来,鸿儒大家、青年学子无不以写一手好文章为人生之最高境界。散文审美上标准的分散性,也降低了大众接受的门槛,比如读余秋雨的散文,既能看到文学之美,也能间接地掌握很多历史知识。林清玄的散文,夹杂了大量的佛教典故,通俗明白的文字讲清楚一个道理,对于苦于青灯黄卷的读者来说不啻于一缕清风。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先后开始大踏步的现代化改革,经济社会有了大发展,市民文化再度兴起,文艺市场面临着巨大的缺口。由于台湾先行一步,成为了大陆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再加上一般认为台湾的民间传统文化保留及其现代话改造方面的成功,台湾文化成为大陆填补文化消费的巨大来源。琼瑶、三毛、余光中、林清玄、张晓风等等,正好在是时代风口下起飞,滋养了几代在革命话语叙事下成长起来的读者们。让我们在秦牧、杨朔、巴金之外,看到了文学的另外一种存在,可以如此贴近内心世界,慰藉心灵。对于出版商来说,引进这类作品既能获取丰厚的市场回报,还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就是流行媒介的变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市民文化兴起,彼时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不具备大众基础,流行的是各类报刊杂志,《辽宁青年》《世界博览》《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与大量的都市报组成了市民文化的风景线,他们对林清玄类的作品有着非常大的需求,每本上的文章阅读者往往都在十人以上,可以说林清玄们在当年就已经创造着“篇篇十万加”的传播奇迹。同样因为作品淡雅宁静,他不少作品如《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等都曾入选语文课本,成为阅读理解题库之一和中小学生作文素材库。所以他的作品在都市人群和学生群体中影响巨大,不少书都曾创造过销售百万的纪录。
首先作品质量并非始终如一。刘登翰、庄明萱等人主编的《台湾文学史》就指出了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林清玄成名之后,为应付报刊的约稿而大量创作,结果创作质量不免下降,题材及立意多有重复,文句的锤炼和境界的塑造也时见匆忙中留下的疏忽。有些作品为求通俗化哲理化,则过多借用宗教名词,如同讲经说法而削弱了艺术价值。”萝卜快了不洗泥,文字写的多了,肯定会有重复,但是都是一类文字,看多了难免会腻。
他的文字清新淡雅,但是只能满足一时之需,一旦精神追求上升到哲学层面,这类作品只能被弃,所以他的作品被称为鸡汤也不为过,而某一种意义上,也正是林清玄们的流行奠定了今日网络上鸡汤横行的社会基础。
他虽然在文字中为读者们营造了一个恬静淡雅的世界,个人私生活却一塌糊涂。大众通常的心理认知是文如其人,一经发现作家肉身与文字中营造的意象不一致的时候,就会进行无休止的鞭挞。林清玄1979年与陈彩鸾结婚,1996年离婚,不久与小其15岁的方淳珍再婚,婚后三月方即临盆产子。因为这事儿,他在台湾受到了激烈的,人气一落千丈,被人在基金会门口烧书,还有人嘲讽他是“嘴念经手”。婚姻状况,孰是孰非向来众说纷纭,但是在大众看来只要婚变就肯定有渣男小三,林清玄当年的遭遇,有点像今日之吴秀波。此时吴秀波仍旧陷在滔天口水中,事业受挫,林清玄猝然离世,历史充满了吊诡之处。
作家本人已经作古,怀念与批评都有各自的意义,想必社交媒体上会再兴起一轮争议,希望逝者走好,生者仍旧心怀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