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为什么还要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李安作为一名探索者,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直走在电影技术前沿,为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的全新观赏体验。
本以为一个“自己打自己”的故事并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但在李安的手下还是看到了他想表达的关于“人”的探讨,人的痛苦、困惑,都来自每一个人与自己“我”的关系。
以及他一直以来的“父子关系”这种家庭核心情感。基于这两点,这就不是一部普通的动作科幻片。
影迷观众预期的是他之前高口碑剧情片的讲述如《饮食男女》《断背山》,普通观众预期的是他之前的视觉美学如《卧虎藏龙》《少年派》,《双子杀手》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对于我个人而言,技术造活人(如何与另一个我相处)、60帧看超长动作戏依然能有刷新认识的爽快体验,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两个看点。
主演: 威尔·史密斯 /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 克里夫·欧文 / 道格拉斯·霍奇斯 / 本尼迪克特·王
以前我们看影视剧里的“一人两角”,大多是同一演员扮演两个角色,然后通过种种技术方法实现同框。
最典型的就是让演员在同样场景下演出两遍,期间机位、灯光、构图等都保持相同,然后演员换装,根据地上标记走位再演另一角色,最后通过后期实现同时出镜。
1992年成龙主演的《双龙会》,算得上是比较早的运用电脑画面合成技术,让演员一人分饰两角,最终在一个画面下呈现。
《双龙会》里的成龙一个会打、一个不会打,一个斯文、一个鲁莽,有不少“自己跟自己”的对手戏。
下图出现两人互动的戏份,则采取了替身和替手,能发现在镜头中只出现一只手。
即便当初的技术还略显生硬(比如下图右侧的成龙,眼神明显没有对上左侧的成龙)。但在1992那个年代的香港,一部电影里看到两个成龙,还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两个人都由叶童扮演,演出两遍,后期合成,必要镜头时采用替身和借位,小时候看的简直惊呆下巴。
电影让年仅12岁的琳赛·洛翰(Lindsay Lohan)一人扮演古灵精怪的双胞胎姐妹。
大卫·鲍伊之子邓肯·琼斯在2009年拍摄的《月球》,由山姆·洛克威尔饰演自己和自己的克隆人。
到底哪个是本体、哪个是克隆人,谁该返回地球、谁又该留在月球,在山姆·洛克威尔的演绎下真假难分。
上面这些都是采用的是同一演员出演两遍+后期合成的解决方法,同样拍摄原理的还有:
《草叶》里爱德华·诺顿饰演性格迥异的兄弟二人,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叛徒混子,多处同框。
《宿敌》里杰克·吉伦哈尔饰演两个身份、地位、个性截然不同,却长得极其相似的男子,他们决定互换身份一天却酿成了悲剧。
《传奇》里汤姆·哈迪一人分饰两角出演伦敦黑帮史上叱咤风云的克雷兄弟,西装汤老师不要帅炸,而且一次来俩。
演员和替身饰演两角+后期合成慢慢的变成为过去式,这其中最显著的进步就是“动作捕捉”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最开始“动作捕捉”只是实现小部分特效镜头,如1990年第一部使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全面回忆》,施瓦辛格经过X射线时的几秒镜头。
到了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建立了CG人物动作库。
这部动画片着力于塑造角色的真实感,动作和真人一样自然,实现了全程都用动作捕捉。
同一年,彼德·杰克逊用《指环王》制造了著名的动作捕捉角色——咕噜(安迪·瑟金斯 饰)。
此后安迪·瑟金斯变成了“动作捕捉第一人”,包括之后的《金刚》和《猩球崛起》系列。
2004年,罗伯特·泽米吉斯启用汤姆·汉克斯为动画片《极地特快》进行动作捕捉,还成立了工作室专门研发动作捕捉技术。
于是诞生了2007年的《贝奥武夫》,导演同样是泽米吉斯,人物真实感和动作流畅度都达到了空前高度。
动画角色越来越像真人,导致观众观感也慢慢变得奇怪…乍一看是安吉丽娜·朱莉,定睛一看还是个假人。
电影“造人”技术发展到此,到底能否真正造出一个看上去不假的线年,大卫·芬奇
实现了施瓦辛格年轻化。电影里出现过老年版自己跟年轻版自己的对打戏,但很短暂。
“真人复刻或复活”,但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都不长,往往只有短暂几分钟或个别片段,且无法跟现实中的演员进行长时间的互动。2019年,《阿丽塔》
数字版威尔·史密斯,让他跟真人威尔·史密斯在现实场景中进行长时间的对戏。
的最特别之处就在于这里,一个演员同时饰演年龄跨度大的两个角色。完完全全实现了
真实明星克隆版的全片数字化。“这次能够跟威尔·史密斯来合作这部新片,是一个非常特殊和美妙的经验,因为要感谢最新的科技,能够让我不只是跟一位威尔·史密斯、而是跟两位同时地合作”
亨利,一个是只有23岁的青年版小克(Junior),通过数字技术,让他整整年轻了27岁。年轻的小克
李安是怎么完成这次新技术挑战的呢?创造一个数字化人物是视觉效果方面最难做的事情之一,这不是做“年轻化”,也不是“面部置换”,我们所看到的是对威尔·史密斯
在打造年轻版威尔·史密斯时,还参照了他20多岁时的生活影像视频,几乎找来了他年轻时候的所有视频素材。
(27岁)、《独立日》(28岁)、《黑衣人》(29岁)等电影镜头里的威尔,而是生活中的素颜视频,如家庭录像等。
不是每个明星都能接受大银幕60帧/120帧的考验,“数字造人”也需要花更多技术方法来打磨。
是一个无畏和敬业的演员,当他们共同接触到到这个构想时,便一拍即合了。再来看看《双子杀手》
“数字造人”,李安在《双子杀手》的技术革新其实不满足于此。我们都知道早在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就尝试了120帧。在今年的这部新片里,他希望把这些新技术能融合的更好。
数字人物 + 高帧 + 3D的终极结合,全方位地呈现这部“自己追杀自己”的动作科幻片。
为了照顾观众以及实际播放的银幕介质问题,同时做了60帧的版本(24帧的也会有,2D的也会有)。用《比利·林恩》
24帧和60帧看《双子杀手》动作戏份的对比图看下效果,就大概能明白为什么这次尽量要看60帧及以上版本。电影片头部分,威尔·史密斯
60帧看甚至能看清火车上坐着的乘客。用下对比图做个简单体会(仅作示意):
年轻的小克出现后,两人在布达佩斯的摩托追杀戏,不仅动作劲爆,视角上第一和第三人称的不断切换也很有味道。
小克直接用摩托撞向亨利肉身。这一回合的交手里,通过这一些高速动作戏,小克显出年轻人的强悍和灵活。
在《双子杀手》里创造了惊人的视觉奇观,科技的呈现令人叹为观止。电影创造了一个由威尔·史密斯
李安对于这一部优秀的电影有着更宏大的愿景。他一直在说,必须提升制作级别,因为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数字人类,我们将一个会呼吸、有生命力的年轻威尔·史密斯
下则能够正常的看到更清晰的高速动作戏、更全的景别和更多的细节。打斗的细节、情感的细节都一览无余,而在普通的电影格式下这些都被模糊了。
则更有沉浸感。并且这一次,《双子杀手》革命性地采用了超越以往的3D标准,观众可以在画面中获取更多信息,仿佛真实地置身其中。
坚信要把电影制作推进到21世纪,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得到的经验是,数字电影需要做到更真实、更沉浸、更充满人性。
一个总能够打破视效界限的人,他竭尽所能地想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
不仅是一部通过技术方法实现的“好看”的动作科幻片,它依然饱含着李安对“人”的探讨,更深的内核东西也等待着你一起去发现。
如果没选 60/120帧 + 3D 的影厅,基本很难体会到爽感。电影将于
全国公映,在李安这次的技术理想下,有条件的线D的影院放映厅,才算顶级体验。好消息是,不同于
,绝大多数观众都未能接触到120帧的真正魅力。本次《双子杀手》上映时,全国将有至少
39300块的60帧银幕提供技术支持放映,不愁看不到。当然,如果有机会看
自然是更好的选择。离上映还有近半个月,目前了解到的更多放映版本资料如下,仅供参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