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闻中心

海南儋州:小土鸡成了养殖户新宠

日期:2024-01-16  作者: 新闻中心 点击数:1

  在海南,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鸡是当地百姓宴请宾客的主要食材,也是农民的主要致富产业之一。

  今年,儋州鸡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成为海南第三个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鸡品种资源。这一在海南西海岸延续千余年的本地鸡品种不断走入大众视野,被慢慢的变多的消费者接受。

  长期从事儋州鸡品种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侯冠彧称,从唐代至今,儋州鸡养殖历史超过1000年。

  儋州鸡原产地为儋州市木棠镇、峨蔓镇及洋浦等北岸地区,通常被放养于山林灌木丛中。与其他品种鸡相比,儋州鸡的特征很明显,体躯短小,结构紧密相连,成年鸡一般只有2斤多重,头昂尾翘,呈“马鞍”型,羽色有麻、黑、白等。

  作为长期在海南岛繁衍的种群,儋州鸡没有和其他鸡种杂交过,基因纯度非常高,群体遗传分化研究显示其未出现家系分化,具备极其重大遗传育种研究和开发价值。

  “儋州鸡不挑食、野性强,房前屋后哪里都能生存,更适合林下散养。”侯冠彧称,当地群众把鸡舍建在橡胶林、木麻黄林、竹林下,鸡多在房前屋后及村庄附近的林间、田地里觅食,只有在冬季觅食困难,或春季产蛋时,农户才撒一点玉米或其他饲料作为补料。由于多为传统分散自繁自养,历史上儋州鸡未出现过集中大批量养殖,因此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杂交改良。

  由于产肉量和产蛋量少,纯种的儋州鸡商品化开发程度低,慢慢淡出市场,种群存续一度面临危机,这也导致2006年至2009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未将儋州鸡确定为新品种资源。

  2012年,儋州市加大对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保护利用,儋州鸡被作为地方特色品种加以保护。由于养殖分散,大家当时都不清楚儋州鸡的数量到底有多少、能否进行提纯复壮,要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收集。因此,儋州市政府决定委托侯冠彧组建团队进行摸底调查,着手对儋州鸡进行收集、鉴定、评价。

  10多年来,侯冠彧带领团队科研人员奔波于儋州北岸地区的几十个行政村收集资源,不停穿梭于鸡舍间,埋头于实验室里,研究保护这一古老的地方鸡品种。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热科院品资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逐步构建起从祖代、父母代到商品代的儋州鸡繁育体系,开发出儋州鸡专用饲料配方及免疫程序,并推动儋州鸡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经过对儋州鸡数量和生产性状等进行长期跟踪和探索,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保种扩繁场,保种存栏7715只(56个家系),构建了麻羽和黑羽2个种群,确保了儋州鸡遗传资源的持续安全保存和纯繁扩群。目前,儋州鸡中心产区现有保种群体1.8万多只。

  随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肉品质的要求慢慢的升高,普通肉鸡已不足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味蕾。

  近年来,儋州鸡凭其耐粗饲、耐高温高湿、敏捷性高和飞翔能力强等特性,成为橡胶种植企业和农户林下养殖首选。

  近日,记者来到儋州鸡良种繁育基地,生长健硕的儋州鸡正在林下觅食、奔跑,有的则飞上树梢鸣叫。儋州鸡特点十分明显,它们毛色鲜艳油亮、躯体短小、紧凑、“颜值”颇高。

  “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保底收购,我们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现在家庭年收入达到9万-10万元。”基地内养殖户张少志正给鸡喂食饲料,他和记者说,有了儋州鸡产业后,不但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也更加稳定。

  儋州鸡既可散养,也可圈养和集约化饲养,各种饲养模式下,成活率都很高。侯冠彧直言,经过长期选育和自然驯化,如今的儋州鸡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虽然儋州鸡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加速发展阶段,但侯冠彧认为,儋州鸡以其体型小、腹脂少和蛋白含量高等特性,深受电商、直播带货及鲜鸡消费者青睐,养殖企业也先后开发出盐焗鸡、椰子鸡、黄皮鸡、白斩鸡等热销产品,正逐步成为儋州市乃至海南省的地方特色产业。

  近年来,儋州市不断加大科研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力度,倾力打造“儋州鸡”品牌,设立儋州鸡产业研发基地,初步形成全产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模式。海南热科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向养殖户提供种鸡、全程跟踪服务,同时为养殖户垫付饲料费用,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待鸡苗长成成鸡后再回收进行育肥,养殖户每养一只儋州鸡可实现净利润6-8元。目前,儋州市年出栏儋州鸡200多万只,年产值约5亿元,慢慢的变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