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闻中心

襄阳设施农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鸡鸭“上楼” 鲟鱼“上岸”

日期:2023-09-11  作者: 新闻中心 点击数:1

  宜城市轩则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成成正在查看蛋鸭生长情况。 (通讯员 刘毅 摄)

  襄阳凤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成湖北单体顶级规模蛋鸡生产基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保康县马桥镇生态鲟鱼养殖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今年以来,襄阳市积极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涌现出鸡鸭“上楼”、鲟鱼“上岸”等新型养殖模式,实现了资源高效节约利用的绿色发展。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赶赴县市区现场探访,带您感受襄阳现代设施农业的魅力。

  千百年来,鸭子一直在水里长大。如今,在宜城市刘猴镇新垱村,4万只鸭子住上“楼房”,喝上井水,吹起了“空调”。

  这里是宜城市轩则农牧有限公司。8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现场,采访“赶鸭子上架”的故事。

  沿着弯曲的山路驱车前行,记者在一处山坡上见到了鸭舍:一栋二层楼高的房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5列装满鸭子的铁架子,每列架子有5层,摆放着一排排铁笼,每个笼子里装有3只鸭子。鸭子一抬头就能碰到一个白色的饮水口,一张嘴,白花花的水喷涌而下。食料顺着自动传输带精准落入每个笼子,鸭子们或低头采食,或仰头饮水,悠闲自得。

  鸭舍门口竖立着一台全自动环控系统设备,屏幕上显示着一组组数据:温度28℃、湿度82%、二氧化碳442PPM……

  “这些指标确保鸭子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该公司负责人向成成指着几个红色按钮说,喂料、清粪、消毒均为自动化操作,一键“搞定”,省时省力。

  2022年,向成成投资450万元,建成自动化多层立体鸭舍,安装两台风机,确保室内恒温;打了5口井,其中最深的一口井位于地下300米,让鸭子随时能喝上干净的水;鸭笼量身定做,长39厘米、深60厘米、高48厘米。

  向成成解释,鸭子产蛋最适宜的温度是28℃左右,太热、太冷产蛋量都会减少,传统散养的产蛋期只有4—6个月,且产蛋率只有80%。恒温条件下,鸭子产蛋期最长可达10个月,产蛋率达90%;一个笼子养3只,既解决了传统养殖易发生疾病传染的问题,也排除了密度过大导致“踩踏”发生的风险。

  在鸭舍后面,有一个化粪池,所有的鸭粪经过处理后,抽到农田里,作为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肥料。

  2015年,在浙江务工的向成成返乡创业,开始在当地的水库边散养肉鸭。由于经验不足,连续3年亏损。之后改养蛋鸭,摸索了3年,也没挣到钱。

  有一次,他一次性投放100万只肉鸭苗,结果遭遇大暴雨,气温骤降,一半鸭苗被冻死,加上后期管理不善,最终只存活20多万只。

  “靠天收”不靠谱。202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向成成在抖音平台上看到江西省农科院一位博士发布的笼养蛋鸭视频,立即心动了。第二天赶往南昌取经。

  在衡阳,基地负责人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了经验,告诉他:起初,自己在每个笼子养8只鸭,结果件时常发生,后逐步摸索,减少到每个笼子养3只,密度合适,存活率高。

  如今,他初尝甜头,经常现身说法推荐新养殖方式。他说,传统平面养殖1亩地只能养1000多只鸭,现在立体养殖1亩地可以养近2万只鸭,效率提升了10余倍。随着土地越来越紧张,集约化高效养殖是大势所趋。

  今年,他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一栋可安装8层铁笼、养6万只鸭子的自动化多层立体鸭舍,整体的结构已基本完工。

  8月2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生态鲟鱼养殖产业园,53个阶梯排列的巨型水池映入眼帘。

  “哗哗哗……”管道流出的水经过增氧池、进水观察池后,经过分水管流入一个个直径20米长、1.8米深的圆形巨池。每个池中的增氧仪螺旋搅动水面,4万多尾鲟鱼在水池里畅游。

  “不同于自然和网箱养殖,这是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湖北千岛湖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千岛湖公司”)总经理赵光明介绍,该系统由水池、增氧设施、进水管道、排污系统、尾水处理系统组成。在每个水池侧面,都有一个出水管道,水经过滤池将饲料残渣和排泄物过滤,连接至下方的鱼池,多级循环后,通过排污管道排出。水池绿色循环养殖,不仅便于管理,还减少了鱼的病害。

  下午4点多,技术员陈守兵,手持溶氧仪、测温仪等仪器,在水池旁挨个测量,仪器上显示:水温25℃、溶氧量5mg/L……

  “水池养鲟鱼,水质很关键。”赵光明介绍,鲟鱼是冷水鱼,适宜成长发育的水温在18至25℃之间,水温过高或过低,生长速度均会减缓。基地选择落户保康,也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水资源优势。

  湖北千岛湖公司此前在宜昌发展网箱养殖,2016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生态环境划出红线,公司退出清江,将基地转移至湖南宁乡,探索出陆基水池养殖模式。2021年,因养殖规模扩大,公司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更适宜的养殖基地。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保康。

  经过一番考察,马桥镇雷公滩水库合乎条件:中型水库,水源来自神农架林区,水量、水温均满足条件。“24小时进水量超过4万立方米,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高,水的富氧含量相比来说较高。”赵光明很欣喜。

  2022年,投资近亿元、占地160亩的鲟鱼养殖产业园一期项目在中坪村开建。2023年,50亩鱼池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湖南宁乡养殖基地的鲟鱼也运到保康,养殖规模共计4万多尾。

  赵光明表示,一期项目中规划的100多个水池正在建设,预计今年10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二期项目拟建一座鱼子酱加工厂,打造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

  8月16日,襄阳凤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雏农业公司”)3号鸡舍,一名工人按下按钮,饲料从密封管道进入料槽,10万只鸡开始享用“大餐”。

  在该公司,类似的“鸡舍”共有6栋,目前养殖蛋鸡60多万只,每天产蛋50多万枚,成为鄂北重要的蛋鸡生产加工产业基地。

  凤雏农业公司负责人王志强介绍,新基地今年投产,生产费用较传统养殖降低50%,产量实现倍增。

  走进位于襄城区尹集乡的凤雏农业公司,6栋厂房赫然醒目:方正的钢构棚建筑,纯白色的外立面,看上去像是工业厂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鸡舍,眼前一亮:鸡笼排列9层,每个鸡笼内有6至8只鸡,笼与笼分开,过道设有一排灯球,模拟自然状态下日出日落的光照状态。每三层一排楼梯,供工作人员上下。

  进门处,自动环控系统上显示着十多项信息:舍外温度36℃、舍内温度28.5℃、湿度77%……一旁有喂料、清粪、通风等几十个按键。

  “鸡舍内24小时控温控湿,相当于有了自动化‘保姆’。”王志强介绍,养鸡最适宜的温度在28℃左右,湿度保持80%左右,适宜的环境可以让鸡保持“心情愉悦”,死亡率低且产蛋量高。自动环控系统只需设置目标参数,便可自动调节,不需要人工干预。

  与想象中的“鸡飞狗跳”不同,这里的一切井然有序。小鸡在各自的“宿舍”里生活,操作员每天喂料4次,清粪1次,每周消杀两次。

  只见操作员按下清粪按键,鸡笼下的传送带便开始移动,经过纵向、横向通道,传至在外等候的清粪车,送往第三方公司转化为有机肥。

  操作员介绍,鸡舍内喂料、喂水、清粪都有专用通道,互不交叉,且都是自动化操作。自动喷雾系统来进行消杀,可无死角杀菌。通过精准管理,为蛋鸡提供更优的生活环境。

  “立体化养殖的关键是自动化和智能化,可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产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8月17日,在公司展示厅,王志强向从陕西过来取经的同行介绍。

  ——节约了土地。传统养殖一亩地最多可养殖3万只鸡,现在一亩地可养殖10多万只鸡,实现了土地利用最大化。

  ——降低了成本。其中人工、水电等生产费用降低50%,传统养殖60万只鸡需要150余人,现在只需要10余人,每个月节省人力成本近8万元。

  ——提升了效率。通过自动化设备和科学管理,产蛋量增加5%。和传统养殖相比,每只鸡可增收20元,60万只可增收1200万元。

  在蛋库,一枚枚鸡蛋在中央蛋线经过清洗、称重、贴标后装箱,送往全国各地。王志强介绍,目前,60万只鸡每天产蛋量近50万枚,预计全年产值将达到8000万元。

  “主要是前期投入大,普通养殖户难以承受。”王志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栋9层“鸡舍”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近1000万元,传统粗放的养殖,花费可能只有百余万元。同时,现代化养殖需要企业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

  当前,襄阳凤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在筹建1.2万立方米的冷库,可储存2万箱鸡蛋,降低滞销风险。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