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新闻中心

雏鸡的饲养管理

日期:2023-09-17  作者: 新闻中心 点击数:1

  1.育雏前准备。育雏期(0~4周龄)是鸡生产中一个很重要基础阶段,育雏工作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鸡整个培育期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影响到产蛋鸡产蛋期生产性能的发挥,因此,必须认真抓好育雏阶段各项工作。育雏期主要技术目标是确保雏鸡健康情况良好,使其尽早达到生长发育体格及标准体重。

  ①育雏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保持一定空舍时间(15天以上),使用固体甲醛熏蒸,后用高效消毒剂喷洒。②计算所需设备数量(料盘、饮水器等),并彻底地进行清理洗涤、消毒。③育雏舍与其他鸡舍的距离尽量远(100米左右),门口须设置消毒池。④不同厂家和不同批次的鸡不能饲养在同一间育雏舍中,尽可能地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⑤运雏车必须彻底清理洗涤干净和认真消毒,在运输途中,注意车内空气流动和保温。⑥种鸡场在雏鸡孵出后24小时内,一定要进行马立克氏疫苗的免疫工作。

  ⑦在进雏鸡前一天必须预热升温,育雏室温度33~35℃,空气中水分含量65%~70%。⑧雏鸡经过长途运输后,处于应激和脱水状态,雏鸡到达后先饮水3~4小时,才供应饲料,饮水中加入抗生素、葡萄糖和电解质维生素,对体弱的雏鸡予以人工喂水。⑨在进鸡前必须为鸡群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用药程序,使用的疫苗必须获部门批准,来自具有生物制品经营许可证资质的技术服务单位。雏鸡头7天用药应选择高效、广谱的抗细菌药,能防治鸡白痢、支原体感染等病。⑩为了使鸡群有较好的生产性能,必须饲喂全价饲料,做好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3.雏鸡的选择。所挑选的初生雏鸡应是来源于种群健康、性能可靠种鸡群;查清种鸡场饲养管理上的水准及孵化水平,了解鸡群免疫程序,以及种鸡场是否发生过传染病。出壳时间一般以20.5~21天出壳的雏鸡较好,健雏叫声响亮而清脆;弱雏微弱而嘶哑,或鸣叫不休,喘气困难。

  1.雏鸡开食管理。雏鸡的第一次吃食称“开食”,开食一般在出壳后24~36小时进行,通常用小米或碎玉米作为开食主料,也可直接用雏鸡饲料。加料方法要遵循“少加多添”,不要让饲料积在料盘里发霉,也不能让料盘空着超1小时。

  2.雏鸡饮水管理。雏鸡第一次饮水称为“开水”。开水最好在出壳后12~24小时或入舍后1~2小时内进行。饮水水温以20~25℃为宜,建议5天内用温开水,以后可逐步降为15℃左右。刚出壳的雏鸡要先饮水后开食,饮水中可适当添加一些营养的东西,如葡萄糖(红糖、白糖)和维生素C等。

  在实际饲养过程中,不要只看温度计,应时刻观察鸡群活动情况,认真做好“看鸡施温”育雏工作。①雏鸡分散均匀、运动自如,温度适中。②雏鸡若相互扎堆,紧靠热源,温度偏低或有贼风,需提高鸡舍温度,检查通风口。③雏鸡若张口喘气,远离热源,张开翅膀趴下并喘气,多数小鸡把头伸出笼子外,说明笼内温度偏高,需适当降低鸡舍温度。这阶段防止高温高湿和高温低温度的环境出现,易发生球虫病和呼吸道疾病。

  育雏期温度是保证雏鸡成活率的重要条件。4周龄以后,要注意鸡舍温度的调整,避免低温高湿环境,易诱发球虫病。高温时要做好降温措施,低温时要做好保温措施,4周龄以后,温度保持在27~25℃即可。

  2.育雏的湿度控制。在育雏期内温度比较高,湿度过高,雏鸡吃料和饮水都会相对减少,湿度过低会引起雏鸡的脱水。1~10日龄时的舍内湿度应为60%~70%,10日龄后为50%~60%。一般3周龄后适当降低湿度,湿度保持在50%左右,防止球虫及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养殖者可根据以下数据来判断湿度是否合适,体感温度的标准是“90+雏鸡的周龄”,最佳水平是“相对湿度+温度”,例如,21日龄的雏鸡,脱温室相对湿度为74%,温度是24℃,那标准是90+3(周龄)=93,实际是74+24=98,说明此时空气太潮湿,应通风。

  提高育雏舍湿度的办法:①在地面和墙面喷洒无刺激味消毒水提高育雏舍内的湿度。②在火炉上烧一锅水提高育雏舍内的湿度。③在育雏笼、架上放一些被消毒水浸湿的毛巾等。

  1.雏鸡的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面积容纳的鸡只数称为饲养密度。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育雏阶段饲养密度过大是目前养鸡场都会存在的问题。饲养密度过大,育雏室内空气污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氨味浓,卫生环境差,鸡群拥挤,采食不均,生长发育减慢,鸡群发育不整齐,体重不达标,易患病和啄癖,淘汰率增高。饲养密度过大是导致鸡群免疫失败,诱发呼吸道疾病和眼病的主要原因。

  2.育雏舍得通风。通风分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开放式鸡舍的换气可利用自然通风来解决,应从小到大最后呈半开状态,切不可突然将门窗大开,让冷风直吹雏鸡。为防止舍温降低,通风前应提高舍温1~2℃,待通风完毕后再降到原来的温度。强制通风则采用风扇等负压通风装置,但要防止风直接吹在雏鸡身上或降温过快。

  1.光照时间。雏鸡出壳后头3天视力较弱,每天可采用23~24小时的光照。从第4天起,每天减少1小时至自然光照。

  2.光照亮度。第1周龄光照可稍亮些,每15米²鸡舍用1只40瓦的白炽灯悬挂于距地面2米高的位置即可,第2周龄开始换用25瓦的灯泡。灯泡与灯泡之间的距离应为灯泡距地面高度的1.5倍。

  1.鸡舍盲点观察。动用人类所有感官,在鸡舍外和鸡舍内仔细感知鸡群不正常的情况。在鸡舍外或鸡舍内静静停留几分钟倾听鸡群发出的声音是否异常;通过嗅觉了解鸡粪和通风是否有问题;从整个到个体,走遍整个鸡舍,包括鸡舍前、后、地面、顶棚、栏内,也可以从清扫、撒料、加水等环节全神贯注地观察鸡群;随机抓一些鸡做评估,感知他们是否警觉、均匀度如何、身体是否异常。

  2.消除危害。分析和回忆收集到的信号,判断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1)高危鸡。鸡正常昂首直立,缩成一团的鸡表明身体不舒服;当抓健康鸡时,鸡会有反抗和翅膀挣扎的动作;胸骨明显突出或胸肌较少,意味着饲料蛋白质缺乏;眼睛潮湿,鼻子和鼻窦肮脏、潮湿、红肿,提示有呼吸道感染;鸡出现跛行或不愿意走动,提示可能有关节炎或脚有措施。

  (2)高危地段。不同鸡舍和地段鸡只称重的重量不同,首先考虑提供的饲料是否一致;检查不同地段鸡粪,如果鸡粪呈现乳白色、绿色、黄色、橘色和血便,说明有消化道疾病。

  (3)高危时段。某个时段鸡群发出很大的“吱吱”声,说明太冷;“呼哧”的吸气声可能是疾病的前兆。偶尔听到小鸡疼痛的叫声,仔仔细细地观察是否有啄羽毛现象,这阶段雏鸡开始啄食其他感兴趣的东西,可在料盘或笼子内放一些硬纸板作为小鸡刨抓对象。

  (4)育雏阶段要常常检验核查鸡笼,把精神不佳、体质差的弱雏检出,单独放在温度高的育雏笼顶层精心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