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行的告別式上,這位闻名作家的親朋老友,從海內外前來,與他告別。
現場,林清玄的遺像置於鮮花之上,戴著帽子的林清玄左手靠著椅背,側身浅笑望著前方。
近来去世的林清玄,1953年出世於高雄旗山一個代代務農的家庭。身世清貧,他小學時以閱讀為樂。中學在台南學習期間,他邊求學邊寫作、向報社投稿,也曾出海捕魚,當過碼頭搬運工,在屠宰場兼過職。大學畢業后,在《中國時報》等媒體任職。
告別式現場資料顯示,林清玄20歲出书第一本書《陽園已唱千千遍》,21歲出书《蓮花開落》。尔后他著作不斷,成為台灣最高產作家之一,曾連續十年位列台灣“十大暢銷作家”。
32歲時,林清玄辭職、入山閉關讀佛經三年。他曾表明,文字就像女人化妝,最好的妝是看起來像沒化。他不斷自我訓練,通過每天很多寫作,強化文字掌控力。
1月27日,林清玄告別式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行,這位闻名作家的親朋老友,從海內外前來,與他告別。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曾為林清玄出书38本書的台灣九歌出书社總編輯陳素芳表明,林清玄的文字輕盈有味,不修辭不裝飾。他寫作后期交融释教思维,撰寫菩提系列,開創台灣释教散文熱潮。
《中國時報》近来報道稱,上世紀90时代,台灣經濟起飛,正是需求“心靈糧食”的时代,林清玄生活化的文字很能貼近讀者心,使得他的讀者群很廣。
進入不惑之年,處於事業顶峰的林清玄一度因婚姻問題引起讀者不滿。他持續寫作,以《生射中的龍卷風》等著作回應讀者。
本籍福建漳州,林清玄近20年來頻繁往來於兩岸之間,到訪過大陸數百個城市。
談兩岸文明沟通,他曾表明,兩岸沟通,走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文明。“作為中華文明傳統下的作家,我們一起的抱负便是去創作容纳力更強的文明。”
據介紹,他的著作《與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鞋匠的兒子》等入選大陸語文教材,《陽光的滋味》還曾入選大陸高考試題。
告別式現場,擺放著天津華文全国圖書有限公司等兩岸各界機構、人士致贈的花籃。
據台灣媒體報道,林清玄因心肌梗塞,走得很忽然。他曾在著作《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中说到,“人生不满意事十之八九”,但至少還有一二成是满意的、快樂的、欣喜的工作。假如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功德,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爱惜,不致被八九的不满意所打倒。
告別式上的生平介紹影片中,林清玄的女兒追憶父親時说到,“你說,文學是你的翅膀,你靠著文學走向遠方、走向世界”。
在台北佛光合唱團演唱的《浮生若夢》等歌曲中,林清玄的親朋老友,默默地鞠躬、告別。(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