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羽肉鸡发展面临日益显现的隐忧和挑战,尤为突出的是,种鸡长期全部依赖进口。”近日,在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的白羽肉鸡新品种产业化推进对接活动中,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表达了担忧。
经过40多年发展,白羽肉鸡已成为中国消费比例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食品,同时还保持着多年肉类出口量第一的记录。2021年,我国白羽肉鸡屠宰量65亿只,产肉量1430万吨。肉鸡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种源却长期依赖进口。这不仅存在“卡脖子”风险,也存在原产地突发疫情,导致引种中断的可能,还面临生物安全方面的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需全链参与,才能确保我们吃到健康、营养、美味的国产肉鸡,开启“吃鸡”新时代。
提起鸡肉品种,我们也许能说出芦花鸡、乌骨鸡、小柴鸡等许多名称,但很少人能想到“白羽肉鸡”。
和其他本土肉鸡品种相比,白羽肉鸡的突出优势是生长迅速,比如黄羽肉鸡通常要60至100天才能出栏,而白羽肉鸡通常40多天就可以出栏。此外,白羽肉鸡还具有饲料转化效率高、产肉率高、集约化生产程度高,对环境负面影响小等显著优势,让白羽肉鸡迅速成为中国市场的主要消费品种。
我国虽然是禽类生产消费大国,但育种却长期被欧美国家企业牢牢掌握。国际市场上,白羽肉鸡品种基本由德国EW集团下属Aviagen和美国Tyson公司拥有的Cobb-Vantress垄断。在白羽肉鸡这个庞大的产业中,假如没有种源,再繁荣的景象都不过是“无源之水”。
“要确保白羽肉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李希荣说,“我们一定要加快培育自主品牌的白羽肉鸡品种,扭转种源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去年3月至6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向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提交大型白羽肉鸡品种审定申请。
考虑到白羽肉鸡对种业发展的特殊意义,在新品种审定过程中,除按照审定程序做正常性能测定外,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还成立专项工作组,全程采取盲测和闭环管理,对3个新品种配套系开展对比试验。
国际上,白羽肉鸡育种着重关注出栏体重(42日龄)、饲料转化率、存活率、胸肌率和腿肌率等指标。经对比试验,3个配套系各有特点,总体性能与国际领先水平不相上下,部分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水平。
“对比测试表明,3个配套系腿肌率明显高于国外品种,更符合国人的消费习惯,而且有较高的欧洲效益指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介绍说。
欧洲效益指数是肉鸡养殖的综合衡量指标,它反映了鸡群的体重、成活率、料肉比、生产管理等在内的多项指标,同时体现某品种的盈利能力。业内认为,该指数在300以上为达标,320至360之间是理想,达到360至400则代表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经相关机构测算,这3个国产配套系的欧洲效益指数在359至393间。
去年12月1日,经形式审查、专家函审、现场核验、初审和终审后,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宣布“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3个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这让我国肉鸡市场有了自主培育的种源,但时建忠认为,面对白羽肉鸡品种的发展,国外育种公司势必会调整策略,有可能通过降价或推出更好性能新配套系来维持市场份额。
“因此,有了新种还不够,国内育种企业需联合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产业链,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以提升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追求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建立中国特色商业化育种体系上下功夫,构建更大规模核心育种群,从而稳定产能、提升种鸡质量。”时建忠说。
“品种不是凭空来的,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宁认为,“通过审定只是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当前畜禽品种的竞争已取白热化,要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快速推进国产白羽肉鸡产业化应用。”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员文杰同样认为,目前我国白羽肉鸡育种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并跑水平,但欧美跨国集团在白羽肉鸡培育方面经营已久,不但具备资本优势和育种综合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而且也有着成熟的商业运作机制。因此我们的自主品牌种业企业还有很多艰难的硬仗要打。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自主培育出白羽肉鸡,后因疫病等因素逐渐淡出市场。从2004年开始,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就100%依赖进口,年引进祖代种鸡80~120万套用于肉鸡生产。与此同时,进口鸡苗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由最初的每羽5美元涨到37美元,但没有讨价还价能力的国内养殖企业只能接受。
实际上,3个国产白羽肉鸡新种闪亮登场的背后,是多家科研单位,育种企业在有关部门支持下,10多年卧薪尝胆,进行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结果。
2019年,农业农村部首批启动7个畜禽良种国家联合攻关项目之一就包括白羽肉鸡两个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白羽肉鸡育种列入十大重大使命与“十四五”重点任务清单。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公司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加快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加强统筹指导、加强组织推动、搞好行业服务、发挥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等具体措施,力图统筹各方力量,加快我国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推广应用。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还从8000多家畜禽种业企业中遴选出86家,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优势畜禽种业的“阵型企业”,持续提升自主培育品种性能水平,加快产业化应用,慢慢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中国畜牧业协会还推动重点养殖地区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相关科研单位、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白羽肉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对接,在政策保障、科技支撑、良种扩繁、金融服务、品种推介等方面提供支持,力图加快新品种应用进程。
“我们有信心,到2035年,力争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文杰对国产新品种信心十足,他建议通过联合攻关项目深化科企融合,用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技术持续提升品种性能和竞争力,从而切实提高市场占有率。
实际上,截至8月底,河北玖兴牧业、山东民和股份、沈阳耘垦牧业等已经尝到了国产新品种养殖的“甜头”,并表示将加大引种比例,支持中国自己的品种。
“国产白羽肉鸡品种还要在抗病育种,提升种鸡健康上下功夫,立足国内消费习惯(爱吃鸡腿、鸡翅、鸡爪,不爱吃鸡胸),利用我国丰富的地方鸡遗传资源,培育适合我国消费习惯和烹饪方式的白羽肉鸡新种,促进肉鸡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时建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