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孵化器,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经济领域,指为初创公司可以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大大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成活率和成功率的专业机构或集中场所。美国孵化器研究专家鲁斯坦·拉卡卡指出“企业孵化器是具有特殊用途的设施,专门为经过挑选的知识型创业公司可以提供培育服务,直到这一些企业能够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帮助将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打入市场。”
早在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能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在国家顶层战略的引领下,传统以地产开发、物业销售租赁和招商为主的产业地产和办公写字楼找到了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产业园区建立孵化器、众创空间,同时借助股权投资形式寻求更大的价值回报。
几年过去了,孵化器、众创空间慢慢的变成了产业园区、商务办公写字楼标配,几乎每一座商务办公写字楼,都有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在运营。
1959年,美国纽约贝特维亚。商人约瑟夫·曼库索(Joseph Mancuso)做出一个决定,将自己管理的一幢85万平方英尺的多层综合大楼分隔成小单元,出租给不同的小企业,并向承租公司可以提供融资、咨询等服务来促进它们的成长。此后5年,这个被称作贝特维亚工业中心的地方成功创造出了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从大楼内一家养鸡企业活蹦乱跳的小鸡中得到灵感,曼库索将这种经营模式命名为“企业孵化器”,于是,贝特维亚工业中心变成全球上第一个孵化器。此后,孵化器模式逐渐从美国扩展到全球各地。1987年,武汉东湖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企业孵化器。50多年过去了,虽然孵化器在语义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孵化器的设立主体、实际运作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0步入了3.0的时代。我们能看到,最近一年,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浪,创投界设立孵化器的热情甚为高涨,使得孵化器在数量上急剧扩张:孵化器的市场繁荣期来了。
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中心创立于1987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已确定进入稳定期。科技部火炬中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企业孵化器已由2000年的164家发展到5200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将达1307个。中国孵化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充分结合自己发展的情况,形成了六大主要发展模式:
该类型孵化器是在孵化器1.0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包装和完善,更注重服务质量和品牌效应,致力于打造创业生态圈。除基础服务外,也会提供活动及基金类服务。在为创业者答疑解惑的同时,也能节约创业者的时间,提高融资效率。这也是当前较为主流的孵化器模式。
这是一种新生的孵化器类型,相对而言模式较为简单,主要以办公空间出租、办公设备共享等服务为主,主导机构一般为大型地产商。
这种模式参考了欧美国家孵化器的成功模式,通常由各大创投机构或高校主导,主要在各发展阶段为科创团队提供有着非常丰富行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的创业导师,传授运营管理、产品设计、发展策略等经验,意在预估和化解创业障碍、降低创业风险,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实现双赢。该类孵化器一般倾向于筛选具有创新科技或创新服务模式的企业,入孵后对看好的公司进行天使投资。
创新工场、中关村e谷、启迪之星孵化器、洪泰创新空间、联想之星都是典型的“天使+孵化”型机构
该类孵化器是指基于企业现有先进的技术资源,通过技术扶持,衬以企业庞大的产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公司可以提供的是“开放技术平台+产业资源”,更多是以完善企业内部创新为主。此类孵化器一般拥有高水平的管理团队、较强的专业顾问辅导能力,既能为重大关键技术转化提供种子资金,又能帮助创业项目提升抗风险能力,为其配置更多社会优质资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海尔、百度、腾讯等科技型企业都已着手建立旗下孵化器,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加入。
该类型孵化器一般依托于庞大的媒介平台,以为创业者提供多维度宣传为亮点,同时凭借媒体在长期科创报道中积累的经验对创业者提供扶持帮助。该类孵化器可以通过强大的媒体平台为创业项目在极短的时间内造势,吸引眼球、扩大用户群。同时对接各路投资人,形成线上至线下的约谈及投资模式。
创业邦旗下的Bang Camp和36氪旗下的氪空间等都是典型的媒体依托型孵化器
该类孵化器通常针对某一产业进行定向孵化,通过提供先进产业技术、孵化基金帮助特定领域创业者将技术落地,实现产业化发展。该类孵化器一般由政府或产业协会主导,针对特定行业创业者,依托庞大的科研人才基础以及行业资源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外的增值服务。这类孵化器能够扎实发展具有地方性特色或带有政策倾向性的优势产业,营造具有品牌性的产业氛围。加之政府做引导与专业股权互助基金合作,以此来实现资金回报及产业实质性飞跃。该类孵化器特点是“基地+基金”,是创新型孵化器中的重资产模式。通过这一种模式能够给大家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
中关村云基地是国内较为知名的垂直产业型孵化器,并带动了北京云计算产业形成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北部以“中关村云基地”为核心,偏”云服务“;南部以”北京云基地“为核心,偏“云后台”。
近年来,由于创业市场的变化,聚焦于前段服务的创业服务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寻求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服务要素交叉混合型的机构和孵化器开始逐渐增多,此类机构普遍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专注于某一项服务功能,服务于某一类或某一产业的创业者,为其各发展阶段赋能。
除了空间场地、基础服务等标准配置,3.0时代的孵化器还需要配置品类繁多的增值服务来吸引创业者。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孵化器发挥了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且它也在验证着创业最重要的要素资源是什么。对要素资源的不同选择常常会孕育出不同模式的孵化器,但只有那些深刻理解要素资源,深刻理解创业者需求的创新型孵化器,才有机会在创业潮中走得足够远。此外,最初的孵化器往往由政府设立,这使它们的服务目的常常出于行政指令而非市场选择出来的需求,所以它们能够刺激创新,但是后续乏力;进入3.0时代,孵化器市场化运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回报也提出了要求。“投入—产出—回报—投入”,这使得3.0时代的创新型孵化器更有可能塑造出创新创业的环境,成为创新创业的载体。
随着中国创业板和科创板的陆续推出,中小企业受到了地方政府、各园区的重视,孵化器在中国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22日,在科创板成立两周年之际,成功上市企业共313家。从行政地域分布来看,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江苏省(60家)、广东省(51家)、上海市(43家)、北京市(42家)、浙江省(26家),由此也显而易见,科创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呈现集聚态势,这些地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及创投资本较强,成为培育科技公司的沃土。
通过分析国内孵化器发展现状,显而易见现有孵化器服务模式大部分是围绕传统基础服务、技术科技、资本等层面的搭配与组合。其目的是实现新项目、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实现项目快速成长、融入市场,收获经济效益、社会价值。
而站在创业者角度来看,在发展中最需要的服务都有哪些?站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怎么来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通过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都是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对于创业者来说,资本、场地等基础服务及资源在未来或许将不再稀缺,企业更多需要的是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其他成长型要素,如成长型培训、定制化科技服务、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商品市场对接等;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在科创资源的孵化培育中也要更具针对性,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将创新优势与产业优势链接起来,让创新链服务于产业链,让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在区域内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完整产业链。
位于上海的移动智地拥有ISA(万物互联loT、深度空间indepth Space、机器自识machine AI)专业孵化器和橙空间两个孵化器,其中,创立于2015年的ISA孵化器已获评为国家级孵化器,围绕“孵化培育+创业导师+投资加速”的完整生态链孵化模式,为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服务,打造区域专业化产业孵化集群。
同时,ISA孵化器早期还成立了晨脉创投基金,以资本为驱动,结合核心产业创投导师多方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投融资支持。目前,ISA孵化器已达成智能+ 专业领域可复制化孵化模式。
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孵化器的保驾护航。孵化器在促进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连接者,孵化器一方面孵化着其所扶持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与各种金融机构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有着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它肩负着为企业的逐步发展提供融资的任务。把项目与资本通过孵化器良好的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企业机制,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发展。